第580章 危急-《逍遥小军侯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还有,如今大军压境,京城危急,而京城防务的重要力量,就掌握在钟山王手里。
    临阵换帅,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。
    “罢了,罢了!”
    陈皇黑着脸,摆了两下手,算是翻过这一页。
    “如今燕军二十万大军犯边,临淮王、山阳王、清流侯等,又一起造反,投靠了燕国……朕深夜找你们来,就是想听听诸位的意见。”
    陈皇有气无力,说完这句话后,重新将额头搁在那手掌上,并侧过了头,都不想去看大殿下面的众臣。
    “陛下,燕人来势凶猛,况且又有临淮王、山阳王、清流侯等造反,我京城北方诸州,除扬州、和州外,竟悉数反戈。”
    “纵观我朝,还没有哪一次,遭受过此等厄难!所以老臣建议……迁都,迁到南方的杭州,或者会稽等地……”
    迁都?
    这两个字响彻大殿的时候,所有人,包括御阶之上的陈皇、尤贵妃,还有钟山王、祝修远、李忠,及当朝绝大部分大臣。
    他们都懵了。
    迁都,这只是一个好听点的说法。
    说得难听点,其实就是跑路。
    丢下整个京城,只携带轻便之物,连夜南下跑路!
    “闭嘴!”
    “放肆!”
    众人懵了一会儿,陡然之间,文官之首的李忠,及武官之首的钟山王,这两位大佬,竟同时开口怒斥此人。
    两位大佬,在朝堂上的力量,绝对强大。
    现在他们竟一起反对与怒斥,顿时就震慑住了许多大臣。
    他们都差点出去附议“迁都”的建议了。
    毕竟燕军来势凶猛,几乎一眨眼,就攻到了京城对面,并且事先,他们一点都不知道,蒙在鼓里。
    这还怎么玩儿?
    三十六计走为上,当然是跑路了。
    这其实是大多数大臣心中的想法。
    只不过有人比较着急,第一时间就跳出来说这个建议。
    可是谁知道,“迁都”的建议,竟招致当朝文武大佬,国相李忠,及钟山王的一致反对。
    接下来,国相李忠,及钟山王,还有一些当朝宿老,诸如杨廷玉等,展开了对此人的口诛笔伐,忠孝廉耻,唾沫横飞,直说得此人想找个地洞钻进去。
    “罢了!”
    陈皇忽然发话,稍显有气无力,他大概也听得烦了。
    “现在国难当头,诸位爱卿,还是想想如何御敌吧!至于迁都之议,不必再提,若朕果然被燕人逼得迁都,传出去,让朕的脸面往哪儿搁?”
    “陛下英明!”
    “诸位爱卿,现在情势紧迫,燕军两路大军,正马不停蹄往我京城奔来。事不宜迟,诸位有何良策,但说无妨。”
    陈皇此话说完,大殿下面的众臣你看我我看你,竟一时间无话可说。
   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也只能想到“迁都”的“良策”。
    “陛下。”
    最后,还是一身盔甲的钟山王站了出来。
    “老臣率京营将士,逼退敌军之时,就已下令,派出数十使者,奔赴和州、庐州、宣州、溧阳、常州、苏州、湖州等地。”
    “持老臣手令,以‘戍京大将军’的名义,急调和州守将、泸州王、宣城王、溧阳王、江阴王、震泽王、长洲王,及湖州守将,率其本部兵马,立即赴京城勤王!”
    “路有远近,相信再需得一两日,就有援军陆续赶到。等到那时,京城万军守护,当可将燕军阻于长江天堑以北,不得寸进!”
    钟山王声音非常洪亮,响彻整个大殿。
    听在众臣耳中,竟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。
    主要是其中一点,钟山王最后还是调集地方驻军了,并且一调,就将京城南边的各州县驻军一网打尽,全往京城调来……
    众臣面色稍显尴尬,有的沉默不言,有的则往祝修远所在的方向看一眼。
    钟山王话音结束,整个大殿中就陷入了短暂的安静。
    落针可闻。
    依稀记得,数日前,还是在这朝堂上,当时讨论京城防务的问题,江城伯祝修远就建议,可调地方驻军及水军入京,加强京城防务。
    可是所有人都反对,还嘲笑,认为单靠钟山王之力,足以护得京城安危。
    【求推荐票,求月票】
    (本章完)
    第(3/3)页